中国国有企业研究的特征与趋势 ——基于CSSC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
一、作者简介
常蕊(1979-),女,河北泊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
二、引用本文
常蕊.中国国有企业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基于CSSC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常蕊[J].经济与管理,2022(4):76-82.
三、文章摘要
基于1998年至2020年的CSSCI文献数据,对中国国有企业研究领域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年发文量与国有企业发展态势呈反周期特征;形成较为稳定的学术群体,但整体合作程度不高。最大的研究热点是公司治理,国家政策和社会焦点是影响研究热点的最主要因素。存在企业激励机制、产权改革、企业效率以及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等主要研究方向。推动国有企业研究的创新发展应紧密联系实际,促进相关理论的研究,挖掘新数据,引进新的研究工具,加强研究合作。
四、原文作者
常蕊
五、原文刊发
《经济与管理》2022年第4期
六、关键词
国有企业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CiteSpace CSSCI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和推动下,中国的国有企业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有企业研究已成为国内经济管理学中一个独立而重要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对该领域整体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还缺乏比较科学的研究。已有文献从特定的问题出发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文献综述。如杜国臣等对管理学视角下的民营化的研究述评,刘瑞明和洪功翔对国有企业效率研究的述评,徐业坤对国有企业高管政治晋升的研究评述以及王婷等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述评。但是现有的综述类文献侧重于有限的研究主题,无法展现学科发展的全貌。研究者对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知识结构等的把握主要依靠主观经验的判断。文献计量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科学文献外部特征的定量分析来描述、评价和预测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可以客观、全面地挖掘学科结构以及学术共同体的结构,精确识别学科研究的进展、热点和前沿,从而揭示学科的发展规律。目前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如在经济学领域,武占江等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领域的分析和罗润东等对中国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分析。在管理学领域,已有学者将该方法应用于对家族企业和民营企业研究领域的分析。刘震等利用中国知网的数据对国有企业改革研究领域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但是由于中国知网的数据缺少引文的文献信息,他们仅对国有企业改革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本文以1998年至2020年CSSCI数据库中与国有企业相关的6854篇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3年来国内国有企业研究领域的特征和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与刘震等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点区别:(1)本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国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改革”,涉及的文献范围更广;(2)本文使用了数据结构更为完整的CSSCI数据库,运用文献共被引分析分别对“国有企业”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关键词分析相比,文献共被引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反映文本的相关信息,从而更加精准地揭示学科知识结构。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优化“国有企业”研究领域的学科结构以及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创新提供了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使用Excel对年发文量进行统计,使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的相关计算和图谱输出。具体而言,在文献计量部分,使用合作网络分析法识别了该领域的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及其合作情况;使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法分析了该领域的高被引作者;使用期刊共被引方法分析了高被引期刊;使用关键词共现和时区分析法揭示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历程;使用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法挖掘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2.数据来源。选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数据库进行文献数据检索。本文研究的目标领域为“国有企业”,使用“关键词=国有企业”或“篇名=国有企业”或“篇名=国企”进行模糊检索。时间跨度选择为1998年至2020年^0。文献类型选择“论文”。检索日期为2021年6月5日。经过上述检索共获得12114篇论文的数据。通过对这些论文逐一排查,剔除了非学术论文和不相关论文,最终获得可用于文献计量分析的6854篇论文的数据。
三、国有企业研究的基本特征
1.年发文量。整体而言,1998年至2020年国有企业研究的论文数量逐年下降,并于2005年前后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见图1),呈现发文量与国有企业发展态势相反的逆周期特征。具体而言,1998年前后是国有企业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国有企业研究的发文量最高。2001年,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的目标基本实现。2002年后,随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以国有重工业企业为代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和扩张阶段。尤其是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国有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得到了加强,企业发展的质量稳步提高。这一阶段,国有企业研究的发文量逐渐下降。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随着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和试点工作的不断展开,发文量出现小幅回升。
2.研究主体及其合作关系。发文量和论文的被引用量反映了作者在国有企业研究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表1列出了按第一作者统计的发文量排名前10名的作者及其工作单位。表2列出了被引次数排名前10名的作者及其工作单位。这些权威作者是我国国有企业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所在的工作单位也是该领域的学术重镇。
通过合作网络分析,发现该领域的主要作者合作群体分别以黄群慧、汤吉军和徐传谋为核心。其中,以黄群慧为核心的合作群体中的合作对象最多。多数合作者属于同一工作单位,显示出机构内合作的倾向。该领域的高产机构主要为经济类重点高校、社科院和党校。发文量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多数机构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和中西部等国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显示出区位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最大的机构合作群体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为核心,该群体内的其他主要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再次印证了机构内合作的倾向。整体来看,高产作者或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
3.高被引期刊。表3分别列出了我国国有企业研究领域被引次数排名前5种的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这些期刊均为国内外经济管理类的权威期刊,侧重发表国有企业的基础理论型论文,为我国国有企业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四、国有企业研究的热点及其发展阶段
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国有企业研究领域最大的研究热点为“公司治理”。其他比较大的研究热点依次是“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制度”、“激励约束机制”、“资产重组”、“国有企业改制”、“国有企业管理”、“股份制”、“资本市场”和“国有资产”等。依据关键词共现时区分析的结果,可将国有企业研究热点的演进历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8年至1999年。20世纪末,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本金不足,冗员过多,技术落后,亏损面不断扩大。随着国内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剧。1998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着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发挥国有企业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并且指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资产重组、股份制、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制、公司治理(包括与之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再就业、企业集团以及技术创新等成为研究热点。这一阶段是国有企业最困难的时期,暴露的问题最多,研究热点也最多。
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至2007年。2000年前后,国家推出了“债转股”改革措施。21世纪初,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取得积极成效。改制后的企业迫切需要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并改变旧的管理体制。债转股、制度创新、国有资产管理、股权结构以及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包括股票期权)等成为研究热点。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产权制度成为研究热点。2004年,“郎顾之争”引发了对管理层收购的巨大争议,管理层收购、国有资产流失、内部人控制(及与之相关的委托代理问题)、人力资本等成为研究热点。2004年,国家还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规划,与该地区发展相关的国有企业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开始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企业绩效考核成为研究热点。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国有企业主导的行业,民营企业成为研究热点。这一阶段是国有企业改制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初期,研究热点主要与改革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关。
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至2012年。2006年和2007年,外资和民营资本并购国有龙头企业的事件引起了社会极大争论。民营化成为研究热点。2008年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亦成为研究的热点。2008年后,随着中国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国进民退及与之相关的过度投资和政府干预等成为研究热点。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成为研究热点。2009年,人保部等六部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进行了规范。2010年,以利润和价值并重为导向的经济增加值考核开始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高管薪酬成为研究热点。此外,国务院还批转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广电、电信、电力、盐业等领域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垄断成为研究热点。2011年,国务院要求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地方比照中央执行。与此同时,中石化天价酒事件引起社会热议。高管在职消费成为研究热点。2012年初,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2030》研究报告引发了私有化的大讨论,私有化成为研究热点。2012年披露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这种增长是否来自企业效率的提高存在很大争议。效率成为研究热点。
第四个阶段是2013年至今。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按功能分类,实行混合所有制和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此后,混合所有制、分类改革、国有资本管理等成为研究热点。2018年10月,央行行长易纲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指出,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中国将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此后,“竞争中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整体而言,1998年至1999年的研究热点最多,此后新出现的研究热点数量不断下降。影响国有企业研究热点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政策和社会焦点。唯一的例外在于制度变迁和制度环境。这两个研究热点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08年。制度理论的发展对这两个热点的影响较大。
五、国有企业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企业激励机制研究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研究是国有企业领域延续时间最长的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包括管理层权力、薪酬管制和政治晋升制等三个主要的研究主题。
1.管理层权力研究。早期关于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以企业契约理论为基础,主要侧重货币补偿(包括货币薪酬和在职消费)的激励效应研究,但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21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将管理层权力理论引入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发现由于管理层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盈余操纵和业绩指标的操纵,不同管理层权力下货币补偿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差异。管理层权力提高了高管私有收益,拓宽了高管激励渠道,完善了治理结构,降低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市场化水平,可有效抑制国企高管的薪酬操纵行为。
2.薪酬管制研究。在我国这一转轨经济体中,强“内部人控制”导致国企高管倾向于自定薪酬。由此带来的早涝保收的“天价”薪酬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9年和2014年,国家两次出台政策,对国企高管“限薪”。薪酬管制作为中国国企高管激励契约中的一项特殊制度安排,成为国企高管激励机制研究的焦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薪酬管制的动机和效果:在动机方面,研究发现薪酬管制源自国有股东对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偏好以及由国企高管身份的模糊性所导致的保留收入的不确定性;薪酬管制受地区差异、高管腐败发生的概率和政府干预能力的影响。在效果方面,研究发现薪酬管制降低了薪酬的业绩敏感性和企业绩效。
3.政治晋升制研究。由于高管的工作努力程度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模糊以及存在薪酬管制,以货币薪酬为主要形式的显性激励的作用有限,而在职消费等隐性激励受到了党组织的严格监管,政治晋升成为国企高管的重要激励机制。研究表明,国企高管政治晋升既取决于业绩,也取决于政治关系和个人特质(如年龄和学历)。政治晋升制的激励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政治晋升制能够抑制高管在职消费;另一方面,政治晋升制也会助长国企形象工程建设。
(二)产权改革研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国有企业开始全面实施产权改革。产权改革成为国有企业研究的重要方向。迄今为止,该领域形成了民营化、股份制改革和债转股、国有企业改革的产权论和市场论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四个主要的研究主题。
1.民营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民营化方面,相关研究构建了民营化动机的理论模型,分析了民营化的原因和阻力,并运用博奔论的方法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民营化对企业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民营化对国有企业的效率产生了积极效果。
2.股份制改革和债转股的政策研究。在股份制改革方面,最重要的研究是杨瑞龙。该研究基于国有产权的特殊性,否定了在国家不放弃剩余索取权条件下,通过多级代理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作法,提出应根据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分别选择不同的改革思路。在债转股方面,相关研究对债转股的概念、原理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债转股的根本目的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微观机制的变革。
3.国有企业改革的产权论和市场论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存在产权论和市场论两种主要观点。其中,产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周其仁和张维迎。他们以人力产权的激励问题为出发点,从理论上分析了产权改革对国有企业效率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行产权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市场论的代表人物是林毅夫等。他们基于西方国家的经验指出,充分竞争的市场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基础。在市场竞争缺失的条件下,产权改革并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治理问题,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机制改善的根本条件。因此,改革应从建立竞争的市场环境入手。
4.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但关于“为何混”、“如何混”以及“混得如何”等问题还存在争议。相关研究对混合所有制实践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演变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关于混合所有制效果的实证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减轻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并且通过减低代理成本,促进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活动。关于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研究发现,股权混合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与市场化等外部治理环境有关,非国有股权比重与企业绩效呈“倒U形”关系;国有股权与非国有股权的制衡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三)企业效率研究
效率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提高效率是改革的核心目标。早期关于国有企业效率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国有企业的微观效率。相关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微观效率是动态变化的。基于早期数据的研究得出了国有企业微观效率较低的主要结论。基于较新数据和分类比较的研究发现,随着代理成本的下降和竞争压力的上升,国有企业技术效率出现了显著的追赶趋势,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效率无差异,甚至效率高于其他企业。国有企业效率概念的扩展推动了国有企业微观效率的研究。传统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的技术效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吴延兵将创新效率损失引入了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研究,引发了关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创新效率比较的研究。
国有企业的效率定位不仅仅是微观效率,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的宏观效率。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企业的宏观经济效率引起了更多关注。其中,最重要的是刘瑞明等。他们构建了一个三部门的理论模型,证明在国有企业效率相对低下和存在预算软约束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不仅会因为自身的效率损失拖累经济增长,而且会通过道德风险和预算软约束的形式拖累民营企业的发展,从而对整个经济体造成“增长拖累”。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证实了这一理论假设,并在学界引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宏观效率的争论。宗寒指出,刘瑞明等关于国有企业自身效率低于其他企业的假设并不一定成立,近年来国有企业在一些效率指标方面已经超越了非国有企业;关于国有企业亏损和政府通过减免国有企业的税收变相补贴国有企业,从而挤出公共服务的假设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他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率更多地体现为对整个社会,包括非公有制经济部门长期发展的支撑作用。许召元等统计发现,国有企业的资本生产率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而投资强度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对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高于国有企业,因此国有企业改制可以通过提高资本生产率、增强资本动态配置效率和提高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三种机制促进经济增长。他们建立了一个反映国企行为特征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以2010年为基准年,对三种不同的改制速度条件下2015-2025年的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改制速度越快,经济增长越快,且在前六年的经济提振效应更为显著。
(四)治理结构与资本结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公司治理被引入我国。该领域的经典文献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这些文献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理论,系统研究了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结构问题(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治理作用,内部人控制,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两职合一以及治理模式的选择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企业所有权理论的完善推动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发展。最重要的研究是周其仁,他详细分析了人力资本产权的特殊性和激励性契约在市场的企业合约中的重要作用。
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密切相关。20世纪末国有企业的高负债问题引发了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系统研究。该类研究对国有企业高负债的根源(即国家融资体制)和解决途径(包括发展资本市场、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银行监控和宏观调控,以及产权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等)进行了深人探讨。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竞争中性”是该研究方向的新发展。目前,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主要为规范研究。其中,分类改革的相关文献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并对分类后的国有企业提出了差异化的治理结构设计方案;“竞争中性”的一些重要文献对“竞争中性”的起源和逻辑进行了探讨,对“竞争中性”视域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取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六、结论和讨论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热点及其发展阶段和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发展情况,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年发文量和研究热点来看,国有企业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实践导向,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应用性研究领域。只有紧密联系实际,及时回应现实中的重大关切,才能焕发该研究领域的生命力。因此,相关研究应重视社会调查,加深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增强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学术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水平。(2)该领域已经形成了由核心作者、核心机构和核心期刊组成的稳定的学术群体。但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程度不高,以机构内合作为主的合作方式不利于知识的扩散和创新。未来应进一步促进不同作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3)企业激励机制、产权改革、企业效率以及治理结构和资本结构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它们分别代表了国有企业实践中的四个主要问题。依据学科演化阶段理论,我国的国有企业研究还处于概念化阶段。该阶段需要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有洞察力的观察家以及跨界的研究者。因此,应注重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观察水平和创造性的思考水平。为推动该领域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还应重视与国有企业研究相适应的研究工具的应用。(4)我国的国有企业研究还存在不足。综合而言,现有文献对激励机制的具体机理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宏观效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研究还缺乏基于中国实践的本土化理论。一些新的研究主题,如混合所有制、分类改革和“竞争中性”等,还存在比较大的研究空间。未来应重点加强企业所有权理论的研究,促进产权论和市场论折中理论的发展,构建公司治理的中国理论,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概念,挖掘与国有企业研究相关的新数据,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研究的创新发展。
★
推进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
创新型人才与高技术产业共轭驱动高质量发展 ——以京津冀为例